桃竹苗(桃園市、新竹縣市、苗栗縣)地區
以下將桃竹苗地區的淨零永續目標施政重點歸納整理:
桃園市
桃園市作為產業重鎮及人口快速成長的城市,其淨零路徑策略涵蓋廣泛,並制定了「桃園市2050淨零目標」。施政重點包含:
氣候治理與法規: 制定相關自治條例,明確各業務機關權責,並設立氣候變遷推動組織,重視公眾參與及國際交流合作。
產業與能源: 強化產業與能源減碳,規範公有機關、用電大戶及新設工(產)業區提高綠能措施,實施燃料脫煤、廢(污)水管理、節約能源,並推動循環經濟及獎勵補助。
城市與建築: 提倡節能建築,並將淨零城市設計理念導入國土計畫、區域計畫、都市計畫、區段徵收及市地重劃。
交通與運輸: 推動運具電動化,規劃友善電動運具環境,並提升大眾運輸量,減少燃油車輛使用。
教育與生活: 提升民眾環境素養,將減碳作為融入民生日常消費行為(如減少使用免洗餐具、鼓勵自備環保餐具、減少食物包裝等),推動廢棄物減量及循環經濟,並發展淨零農業。
氣候變遷調適: 落實氣候變遷調適風險評估,辦理監測、研究及調查工作,以制定調適政策。
桃園市在淨零永續發展方面展現了積極的企圖心,並已制定明確的施政方向與目標,旨在打造一個永續宜居的國際級城市。
桃園市淨零永續目標與施政方向
桃園市於2023年3月宣示2050年淨零排放的路徑及目標,並以2030年減碳50%為中期目標。為達成此願景,市府積極推動「桃園市推動淨零城市自治條例」,並以**「產業綠能」、「住商節能」、「綠色交通」與「淨零生活」**四大支柱為核心,將永續理念融入城市發展的各個面向。
主要施政方向與重點措施
產業綠能與轉型:
強制綠能與脫煤: 針對用電大戶強制要求綠能使用,並加入「脫煤者聯盟」,加速境內碳排大戶實施燃料脫煤,目標在2030年逐步淘汰煤炭使用,減少400萬噸碳排放。
產業輔導: 協助產業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節能改善,並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推動工廠綠色化。
再生能源發展: 除了傳統的風能與太陽能,也鼓勵發展水力、地熱等多元再生能源,並善用埤塘等水域推動小水力發電,同時提供儲能設備補助,以穩定綠能供需。
住商節能:
建築能效提升: 以中壢聯合辦公大樓改造範例(年用電量減少35%)為典範,要求公有新建建築全面達成建築能效1級或更高等級標準。
再生能源容積獎勵: 研擬「建築再生能源容積獎勵辦法」,鼓勵民間建築跟進設置再生能源設施或揭露能源耗用資訊。
建築能源健檢: 預計在2024年完成新台幣5000萬元以上公有既有建物能效健檢,作為提升建築能效的基礎。
綠色交通:
運具電動化: 明確訂定2030年「市區公車及公務機車全面電動化」的目標,並輔導物流業者逐步推動貨車電動化。
大眾運輸推廣: 持續推動TPASS通勤月票,提升大眾運輸使用誘因,並規劃未來可建立低碳運輸區,限制高汙染車輛進入。
私人運具轉移: 目標在2050年私人運具轉移至大眾運輸達30%,燃油運具電動化達95%。
淨零生活與全民參與:
綠生活行動指引: 編製「淨零綠生活行動指引」,鼓勵公私部門及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零浪費低碳飲食、友善環境綠時尚、居住品質提升、低碳運輸網絡、永續觀光等個人綠行動。
氣候變遷教育: 將氣候變遷納入各級學校課程,提升全民減碳意識。
低碳活動推廣: 透過「低碳活動指引」,鼓勵各類活動(如藝文、研習、體育、宗教等)落實節能、減廢,例如不提供免洗餐具、減少一次性餐盒、鼓勵自備餐具、推廣蔬食、減少食物浪費、並鼓勵佈展材料循環使用等。
城市規劃融入淨零理念: 在都市發展計畫中融入淨零理念,例如在中路車站周邊打造「淨零示範生活圈」,增加綠地與通風廊道,並建立友善行人與單車的通勤環境。
水資源管理: 擴大污水排放業者監控範圍,逐步加嚴要求設置水質即時監測系統,促進廠商改善製程、提升用水效率。
新竹市
新竹市作為一個高科技產業匯聚的城市,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積極響應全球淨零排放的趨勢,致力於推動永續發展。以下是新竹市在淨零永續目標上的主要施政方向:
能源轉型與效率提升
新竹市將加速能源結構轉型,提高再生能源比例,並推動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以減少碳排放。
推廣再生能源:鼓勵企業和市民安裝太陽能光電設備,並評估地熱、風力等其他再生能源發展潛力。政府機關將帶頭設置再生能源設施。
建築節能:推動綠建築標章認證,鼓勵新建建築採用節能設計,並輔導既有建築進行節能改善,例如更換高效能空調、照明設備等。
產業節能輔導:針對高耗能產業,提供節能技術諮詢與補助,鼓勵企業導入能源管理系統,提升生產製程的能源效率。
綠色運輸與低碳生活
為減少交通運輸所產生的碳排放,新竹市將積極發展綠色運輸系統,並鼓勵市民採取低碳生活模式。
發展大眾運輸:優化公車路線,提升大眾運輸的便利性和吸引力,鼓勵市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推廣電動運具:建置完善的電動車充電站和電動機車換電站網絡,鼓勵市民購買和使用電動汽機車,並逐步汰換燃油公務車輛。
人本交通環境:改善自行車道和人行道設施,鼓勵步行和自行車通勤,打造更友善的綠色出行環境。
推動循環經濟:鼓勵市民落實資源回收分類,推動垃圾減量,並探討廢棄物再利用與資源化,建立循環經濟模式。
自然碳匯與環境韌性
新竹市將加強生態保育,增加自然碳匯能力,並提升城市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
造林與綠美化: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推動植樹造林,提升公園、學校及社區的綠覆率,以增加碳吸收能力。
濕地與海岸生態復育:保護並復育新竹市特有的濕地與海岸生態系統,這些區域對於生物多樣性維護和碳封存具有重要作用。
水資源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育與回收利用,提升城市面對乾旱和洪水的調適能力。
數位科技與智慧治理
新竹市將充分運用其科技優勢,透過數位科技提升淨零目標的施政效率與精準度。
智慧能源管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建立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即時監測能源使用狀況,優化能源分配。
碳盤查與減量追蹤:建立完善的碳排放資料庫,定期進行城市碳盤查,並透過數據分析追蹤減量成效,作為政策調整的依據。
智慧交通系統:透過智慧交通號誌、車流監控等系統,優化交通流量,減少壅塞造成的碳排放。
公民參與與夥伴關係
淨零永續的推動需要全民的共同參與。新竹市將積極與各界建立夥伴關係,共同努力。
推動公民教育:透過多元管道宣導淨零永續理念,提升市民對氣候變遷的認知,鼓勵從生活中實踐低碳行為。
企業合作:與在地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研發綠色技術、推動節能減碳專案,並鼓勵企業實踐ESG(環境、社會、治理)永續發展目標。
跨域合作:與學術單位、研究機構等合作,引進專業知識與技術,為淨零目標提供科學依據和創新解決方案。
新竹縣
新竹縣以「科技首都・幸福竹縣」為願景,其永續發展重點著重於運用科技優勢,推動綠色運具及智慧交通,同時重視環境維護與生態復育。主要施政方向有:
綠色交通: 推動綠色運具及打造低碳行旅,引入智慧交通系統(ITS)提升運輸效率並減少碳排放。積極研究輕軌系統,串聯高鐵特區、竹北舊城區、新竹市舊城區及科學園區等核心區域。
環境維護: 加強廢棄物處理,設置掩埋場遠端監控,並成立檢警環農工合作平台嚴厲取締非法棄置。輔導工廠改善污染排放,致力改善空氣品質。
能源轉型: 雖然資料未詳細說明,但作為科技縣市,預期將結合產業發展,推動再生能源及能源效率提升。
永續教育與社區參與: 透過教育宣導,提升政府與民間社區夥伴關係,共同落實永續發展工作。
新竹縣政府積極響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並依循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制定了一系列施政方向以實現其永續發展目標。主要方向涵蓋以下幾個面向:
1. 強化氣候治理與減碳措施
新竹縣將氣候變遷視為重要挑戰,並致力於提升氣候治理能力。
組織升級:將原有的「新竹縣永續發展推動會」轉型升級為「新竹縣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因應推動委員會」,以更全面地協調及推動相關政策。
溫室氣體減量: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與減量措施。根據資料顯示,新竹縣已從2017年至今累積減碳量達88萬公噸。
法規與誘因:修訂相關法規,並強化排放管制與獎勵機制,鼓勵產業及民眾共同參與減碳。
2. 推動能源轉型與綠色產業
為達成淨零目標,新竹縣大力推動再生能源發展與產業綠色轉型。
綠能推廣:積極推動公共及私有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系統,並舉辦再生能源推廣活動。
產業輔導:針對科技及製造業重鎮的特性,鼓勵產業節能減碳,並提供諮詢輔導,協助企業進行碳盤查、優化製程、使用低碳燃料等,推動循環經濟。
產官學合作:與學術界、研究機構及產業公協會合作,建立平台協助在地企業進行綠色轉型,提升競爭力。
3. 打造低碳永續家園
新竹縣積極推廣低碳生活理念,將永續概念融入民眾日常。
低碳生活習慣:推廣低碳飲食、惜食教育,並鼓勵住商建物設置節能設備。
綠色交通:導入YouBike公共自行車系統,並推動電動巴士等綠色運輸方式,以減少交通碳排放。
生態綠化:透過植樹造林、興建節能建築等方式,打造更具韌性的生態綠色環境。
4. 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新竹縣將聯合國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納入施政藍圖,並定期進行自願檢視報告。
四大政策主軸:將「拚經濟」、「重文教」、「享福利」及「樂安居」四大政策主軸與SDGs目標對應,確保施政方向與國際接軌。
不遺漏任何人:秉持SDGs「不遺漏任何人」的精神,關注社會福利、教育文化、經濟發展及生活品質等面向的均衡發展。
新竹縣將持續檢討與調整施政策略,以因應國內外情勢變化,並期望透過政府、產業、學術界與民眾的共同努力,共同打造一個永續、幸福的新竹家園。
苗栗縣
苗栗縣長期致力於低碳永續家園及節能減碳工作,並積極響應國際淨零排放目標。施政重點包括:
低碳永續家園推動: 透過跨局處資源整合,推動低碳行動或措施,強化公共區域、村里及社區的低碳永續工作量能。
建築區域降溫: 輔導社區及公有建築進行屋頂隔熱、牆面綠化等降溫建置計畫。
淨零循環永續農業: 配合農業部政策,設置淨零循環永續農業館,規畫農業淨零排放循環、農模全循環利用、農業綠能與循環農業創新、智慧及永續生態農場示範等。
全民環境教育: 配合環境部「淨零綠生活行動指引」,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面向,結合各級學校、機關、社區、民間團體與企業辦理多元環境教育活動及宣導。
水土資源與生物多樣性: 協調推動水土資源永續利用及生物多樣性保育。
整體而言,桃竹苗地區的淨零永續目標施政重點,都強調了以下共同策略:
能源轉型: 逐步推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減少對高碳排放能源的依賴。
綠色運輸: 發展大眾運輸系統,推動運具電動化,並鼓勵共享運具,降低交通部門碳排放。
循環經濟: 推動廢棄物減量、資源回收再利用,以及發展循環農業,減少資源消耗與廢棄物產生。
永續建築與城鄉: 導入節能建築設計理念,並將淨零概念融入城鄉發展規劃。
公私協力與全民參與: 透過政府引導,結合企業、學術界、社區及民眾的力量,共同推動淨零轉型。
環境教育與意識提升: 加強環境教育,提升民眾對氣候變遷與淨零永續的認知,鼓勵從日常生活中實踐減碳。
桃竹苗地區作為台灣重要的科技與產業聚落,在推動淨零永續目標上具有其特殊性與挑戰。各縣市將持續整合資源,運用科技優勢,期許能共同打造宜居、永續的低碳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