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生活圈〔桃竹苗〕淨零永續目標



桃竹苗(桃園市、新竹縣市、苗栗縣)地區

在淨零永續目標的施政重點上,各縣市都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並結合地方特色推動相關措施。雖然施政細節有所差異,但整體方向都圍繞著能源轉型、產業升級、綠色生活、環境治理等面向。

以下將桃竹苗地區的淨零永續目標施政重點歸納整理:

桃園市

桃園市作為產業重鎮及人口快速成長的城市,其淨零路徑策略涵蓋廣泛,並制定了「桃園市2050淨零目標」。施政重點包含:

氣候治理與法規: 制定相關自治條例,明確各業務機關權責,並設立氣候變遷推動組織,重視公眾參與及國際交流合作。

產業與能源: 強化產業與能源減碳,規範公有機關、用電大戶及新設工(產)業區提高綠能措施,實施燃料脫煤、廢(污)水管理、節約能源,並推動循環經濟及獎勵補助。

城市與建築: 提倡節能建築,並將淨零城市設計理念導入國土計畫、區域計畫、都市計畫、區段徵收及市地重劃。

交通與運輸: 推動運具電動化,規劃友善電動運具環境,並提升大眾運輸量,減少燃油車輛使用。

教育與生活: 提升民眾環境素養,將減碳作為融入民生日常消費行為(如減少使用免洗餐具、鼓勵自備環保餐具、減少食物包裝等),推動廢棄物減量及循環經濟,並發展淨零農業。

氣候變遷調適: 落實氣候變遷調適風險評估,辦理監測、研究及調查工作,以制定調適政策。

桃園市在淨零永續發展方面展現了積極的企圖心,並已制定明確的施政方向與目標,旨在打造一個永續宜居的國際級城市。

桃園市淨零永續目標與施政方向

桃園市於2023年3月宣示2050年淨零排放的路徑及目標,並以2030年減碳50%為中期目標。為達成此願景,市府積極推動「桃園市推動淨零城市自治條例」,並以**「產業綠能」、「住商節能」、「綠色交通」與「淨零生活」**四大支柱為核心,將永續理念融入城市發展的各個面向。

主要施政方向與重點措施

產業綠能與轉型:

強制綠能與脫煤: 針對用電大戶強制要求綠能使用,並加入「脫煤者聯盟」,加速境內碳排大戶實施燃料脫煤,目標在2030年逐步淘汰煤炭使用,減少400萬噸碳排放。

產業輔導: 協助產業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節能改善,並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推動工廠綠色化。

再生能源發展: 除了傳統的風能與太陽能,也鼓勵發展水力、地熱等多元再生能源,並善用埤塘等水域推動小水力發電,同時提供儲能設備補助,以穩定綠能供需。

住商節能:

建築能效提升: 以中壢聯合辦公大樓改造範例(年用電量減少35%)為典範,要求公有新建建築全面達成建築能效1級或更高等級標準。

再生能源容積獎勵: 研擬「建築再生能源容積獎勵辦法」,鼓勵民間建築跟進設置再生能源設施或揭露能源耗用資訊。

建築能源健檢: 預計在2024年完成新台幣5000萬元以上公有既有建物能效健檢,作為提升建築能效的基礎。

綠色交通:

運具電動化: 明確訂定2030年「市區公車及公務機車全面電動化」的目標,並輔導物流業者逐步推動貨車電動化。

大眾運輸推廣: 持續推動TPASS通勤月票,提升大眾運輸使用誘因,並規劃未來可建立低碳運輸區,限制高汙染車輛進入。

私人運具轉移: 目標在2050年私人運具轉移至大眾運輸達30%,燃油運具電動化達95%。

淨零生活與全民參與:

綠生活行動指引: 編製「淨零綠生活行動指引」,鼓勵公私部門及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零浪費低碳飲食、友善環境綠時尚、居住品質提升、低碳運輸網絡、永續觀光等個人綠行動。

氣候變遷教育: 將氣候變遷納入各級學校課程,提升全民減碳意識。

低碳活動推廣: 透過「低碳活動指引」,鼓勵各類活動(如藝文、研習、體育、宗教等)落實節能、減廢,例如不提供免洗餐具、減少一次性餐盒、鼓勵自備餐具、推廣蔬食、減少食物浪費、並鼓勵佈展材料循環使用等。

城市規劃融入淨零理念: 在都市發展計畫中融入淨零理念,例如在中路車站周邊打造「淨零示範生活圈」,增加綠地與通風廊道,並建立友善行人與單車的通勤環境。

水資源管理: 擴大污水排放業者監控範圍,逐步加嚴要求設置水質即時監測系統,促進廠商改善製程、提升用水效率。


新竹市

新竹市作為一個高科技產業匯聚的城市,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積極響應全球淨零排放的趨勢,致力於推動永續發展。以下是新竹市在淨零永續目標上的主要施政方向:

能源轉型與效率提升

新竹市將加速能源結構轉型,提高再生能源比例,並推動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以減少碳排放。

推廣再生能源:鼓勵企業和市民安裝太陽能光電設備,並評估地熱、風力等其他再生能源發展潛力。政府機關將帶頭設置再生能源設施。

建築節能:推動綠建築標章認證,鼓勵新建建築採用節能設計,並輔導既有建築進行節能改善,例如更換高效能空調、照明設備等。

產業節能輔導:針對高耗能產業,提供節能技術諮詢與補助,鼓勵企業導入能源管理系統,提升生產製程的能源效率。

綠色運輸與低碳生活

為減少交通運輸所產生的碳排放,新竹市將積極發展綠色運輸系統,並鼓勵市民採取低碳生活模式。

發展大眾運輸:優化公車路線,提升大眾運輸的便利性和吸引力,鼓勵市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推廣電動運具:建置完善的電動車充電站和電動機車換電站網絡,鼓勵市民購買和使用電動汽機車,並逐步汰換燃油公務車輛。

人本交通環境:改善自行車道和人行道設施,鼓勵步行和自行車通勤,打造更友善的綠色出行環境。

推動循環經濟:鼓勵市民落實資源回收分類,推動垃圾減量,並探討廢棄物再利用與資源化,建立循環經濟模式。

自然碳匯與環境韌性

新竹市將加強生態保育,增加自然碳匯能力,並提升城市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

造林與綠美化: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推動植樹造林,提升公園、學校及社區的綠覆率,以增加碳吸收能力。

濕地與海岸生態復育:保護並復育新竹市特有的濕地與海岸生態系統,這些區域對於生物多樣性維護和碳封存具有重要作用。

水資源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育與回收利用,提升城市面對乾旱和洪水的調適能力。

數位科技與智慧治理

新竹市將充分運用其科技優勢,透過數位科技提升淨零目標的施政效率與精準度。

智慧能源管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建立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即時監測能源使用狀況,優化能源分配。

碳盤查與減量追蹤:建立完善的碳排放資料庫,定期進行城市碳盤查,並透過數據分析追蹤減量成效,作為政策調整的依據。

智慧交通系統:透過智慧交通號誌、車流監控等系統,優化交通流量,減少壅塞造成的碳排放。

公民參與與夥伴關係

淨零永續的推動需要全民的共同參與。新竹市將積極與各界建立夥伴關係,共同努力。

推動公民教育:透過多元管道宣導淨零永續理念,提升市民對氣候變遷的認知,鼓勵從生活中實踐低碳行為。

企業合作:與在地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研發綠色技術、推動節能減碳專案,並鼓勵企業實踐ESG(環境、社會、治理)永續發展目標。

跨域合作:與學術單位、研究機構等合作,引進專業知識與技術,為淨零目標提供科學依據和創新解決方案。


新竹縣

新竹縣以「科技首都・幸福竹縣」為願景,其永續發展重點著重於運用科技優勢,推動綠色運具及智慧交通,同時重視環境維護與生態復育。主要施政方向有:

綠色交通: 推動綠色運具及打造低碳行旅,引入智慧交通系統(ITS)提升運輸效率並減少碳排放。積極研究輕軌系統,串聯高鐵特區、竹北舊城區、新竹市舊城區及科學園區等核心區域。

環境維護: 加強廢棄物處理,設置掩埋場遠端監控,並成立檢警環農工合作平台嚴厲取締非法棄置。輔導工廠改善污染排放,致力改善空氣品質。

能源轉型: 雖然資料未詳細說明,但作為科技縣市,預期將結合產業發展,推動再生能源及能源效率提升。

永續教育與社區參與: 透過教育宣導,提升政府與民間社區夥伴關係,共同落實永續發展工作。


新竹縣政府積極響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並依循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制定了一系列施政方向以實現其永續發展目標。主要方向涵蓋以下幾個面向:

1. 強化氣候治理與減碳措施

新竹縣將氣候變遷視為重要挑戰,並致力於提升氣候治理能力。

組織升級:將原有的「新竹縣永續發展推動會」轉型升級為「新竹縣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因應推動委員會」,以更全面地協調及推動相關政策。

溫室氣體減量: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與減量措施。根據資料顯示,新竹縣已從2017年至今累積減碳量達88萬公噸。

法規與誘因:修訂相關法規,並強化排放管制與獎勵機制,鼓勵產業及民眾共同參與減碳。

2. 推動能源轉型與綠色產業

為達成淨零目標,新竹縣大力推動再生能源發展與產業綠色轉型。

綠能推廣:積極推動公共及私有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系統,並舉辦再生能源推廣活動。

產業輔導:針對科技及製造業重鎮的特性,鼓勵產業節能減碳,並提供諮詢輔導,協助企業進行碳盤查、優化製程、使用低碳燃料等,推動循環經濟。

產官學合作:與學術界、研究機構及產業公協會合作,建立平台協助在地企業進行綠色轉型,提升競爭力。

3. 打造低碳永續家園

新竹縣積極推廣低碳生活理念,將永續概念融入民眾日常。

低碳生活習慣:推廣低碳飲食、惜食教育,並鼓勵住商建物設置節能設備。

綠色交通:導入YouBike公共自行車系統,並推動電動巴士等綠色運輸方式,以減少交通碳排放。

生態綠化:透過植樹造林、興建節能建築等方式,打造更具韌性的生態綠色環境。

4. 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新竹縣將聯合國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納入施政藍圖,並定期進行自願檢視報告。

四大政策主軸:將「拚經濟」、「重文教」、「享福利」及「樂安居」四大政策主軸與SDGs目標對應,確保施政方向與國際接軌。

不遺漏任何人:秉持SDGs「不遺漏任何人」的精神,關注社會福利、教育文化、經濟發展及生活品質等面向的均衡發展。

新竹縣將持續檢討與調整施政策略,以因應國內外情勢變化,並期望透過政府、產業、學術界與民眾的共同努力,共同打造一個永續、幸福的新竹家園。


苗栗縣


苗栗縣長期致力於低碳永續家園及節能減碳工作,並積極響應國際淨零排放目標。施政重點包括:

低碳永續家園推動: 透過跨局處資源整合,推動低碳行動或措施,強化公共區域、村里及社區的低碳永續工作量能。

建築區域降溫: 輔導社區及公有建築進行屋頂隔熱、牆面綠化等降溫建置計畫。

淨零循環永續農業: 配合農業部政策,設置淨零循環永續農業館,規畫農業淨零排放循環、農模全循環利用、農業綠能與循環農業創新、智慧及永續生態農場示範等。

全民環境教育: 配合環境部「淨零綠生活行動指引」,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面向,結合各級學校、機關、社區、民間團體與企業辦理多元環境教育活動及宣導。

水土資源與生物多樣性: 協調推動水土資源永續利用及生物多樣性保育。

整體而言,桃竹苗地區的淨零永續目標施政重點,都強調了以下共同策略:

能源轉型: 逐步推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減少對高碳排放能源的依賴。

綠色運輸: 發展大眾運輸系統,推動運具電動化,並鼓勵共享運具,降低交通部門碳排放。

循環經濟: 推動廢棄物減量、資源回收再利用,以及發展循環農業,減少資源消耗與廢棄物產生。

永續建築與城鄉: 導入節能建築設計理念,並將淨零概念融入城鄉發展規劃。

公私協力與全民參與: 透過政府引導,結合企業、學術界、社區及民眾的力量,共同推動淨零轉型。

環境教育與意識提升: 加強環境教育,提升民眾對氣候變遷與淨零永續的認知,鼓勵從日常生活中實踐減碳。

桃竹苗地區作為台灣重要的科技與產業聚落,在推動淨零永續目標上具有其特殊性與挑戰。各縣市將持續整合資源,運用科技優勢,期許能共同打造宜居、永續的低碳生活圈。




生活圈〔桃竹苗〕共融友善環境



桃竹苗地區(桃園、新竹、苗栗)

近年來積極推動共融友善環境,特別是在公園遊具和公共設施方面有顯著進步,致力於打造讓所有年齡層、不同能力的人都能共同使用的空間。

桃竹苗共融公園亮點

桃園

桃園市在共融公園的建設上投入甚多,許多公園都進行了升級改造,加入共融式遊具。

南崁溪第一河濱公園共融式遊戲場: 設施豐富,適合各年齡層。

大溪埔頂公園: 設有滾輪溜滑梯、高空溜索等,並有共融式設計。

台茂公園兒童遊戲場: 商場內的共融遊戲場,有三層樓高的攀爬架、多種鞦韆等,且免費開放。

漢口環保公園遊戲場: 以松鼠音樂會為主題,有小火車、傳聲筒等音樂遊具,適合小小孩。

華興池生態埤塘公園: 結合生態保育,有冒險森林遊戲場和極限山丘,也設有無障礙設施。

龍潭運動公園: 將軍事元素融入地形起伏,打造全齡冒險樂園,並有完善的哺乳室、無障礙廁所。

楊梅四維兒童公園遊戲場: 眷村主題遊戲場,設施多元。

光明公園兒童遊戲場、平鎮運動公園遊戲場: 亦是經過改造升級的共融公園。


新竹

新竹地區的共融公園也越來越多樣化,融入在地特色或創新設計。

AI智慧園區公園 (竹北): 竹北首座共融遊戲場,有滑步車場地、滑索、水管溜滑梯、沙坑、共融式盪鞦韆等,並有流動廁所及規劃中的公廁。

關新公園: 經整修後增設地景式磨石子溜滑梯、攀爬架、沙池,並有塗鴉牆設計。

新豐埔和公園: 採用丹麥KOMPAN特色遊具的共融式遊戲場。

民族公園: 設有可8人同時一起盪的環狀鞦韆。

竹北蘑菇公園 (公兒30公園): 瑪力歐主題的可愛公園,有大型溜滑梯、盪鞦韆、攀爬練習等。

港南運河公園: 設有兒童滑步車push bike場地,模擬馬路紅綠燈,並有大型共融遊具。

竹東台泥公園: 全新山丘地景兒童遊戲場,結合水管隧道、沙坑等。


苗栗

苗栗縣也有許多富有特色的共融公園,讓親子共遊的好去處。

獅山親子公園 (竹南): 以火炎山造型設計的溜滑梯、共融式遊具、大型沙坑,夏天還有彩虹戲水區。

貓裏喵親子公園 (苗栗市): 以海洋探險為主題,設有八爪章魚溜滑梯、扇形貝殼滑梯、共融式蹺蹺板、沙坑等。

通霄新生公園: 擁有兩層樓高、八公尺高的「通霄之塔」溜滑梯,設施豐富。

頭份音樂公園: 以音樂為主題,有薩克斯風造型的溜滑梯。

獅潭汶水公園: 茶壽造型的主題溜滑梯,充滿客家風情。

身心障礙者友善環境與無障礙設施

除了共融公園,桃竹苗地區在身心障礙者友善環境方面也持續努力。

職場友善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積極推動職務再設計服務,協助企業改善工作環境、設備、調整工作方法,並提供就業輔具,讓身心障礙者能克服工作障礙,穩定就業。他們也舉辦雇主交流活動,鼓勵企業進用身心障礙者,並分享成功經驗。

無障礙旅遊景點

桃園、新竹、苗栗許多觀光景點也逐步改善無障礙設施,提供更友善的旅遊環境:

桃園: 大溪老街、石門水庫、三坑自然生態公園、宏亞巧克力共和國、虎頭山風景特定區、大溪中正公園、慈湖、小烏來風景特定區等,許多景點都提供無障礙停車位、無障礙廁所,部分景點甚至有輪椅租借服務。

苗栗: 部分景點如後龍好望角、通霄精鹽廠、竹南啤酒廠等在無障礙設施上仍有改進空間,但已有部分基礎設施。

整體而言,桃竹苗地區在共融友善環境的建構上已有豐碩成果,未來也將持續朝向更完善的無障礙空間邁進。




生活圈〔桃竹苗〕宜居生活系列


〔桃竹苗〕宜居生活 


桃園宜居生活


新竹宜居生活

新竹市,這座被譽為「風城」的城市,以其獨特的科技產業與豐富的歷史文化交織,創造出一個兼具現代便利與人文底蘊的宜居環境。

宜居生活:科技與自然的平衡

新竹市的宜居性體現在多個面向:

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新竹科學園區是台灣的「矽谷」,匯聚了大量高科技人才與產業,提供豐富的就業機會,吸引了許多年輕家庭移居於此。這也帶動了城市基礎設施的進步與生活機能的提升。

優質的學術氛圍: 市內擁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多所頂尖學府,不僅為城市注入了濃厚的學術氣息,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對於有子女的家庭來說是極大的優勢。

豐富的自然綠意: 儘管是科技重鎮,新竹市仍保留了許多自然美景。例如,十八尖山提供市民休閒運動的好去處,新竹公園則是市區內的綠洲。此外,新竹漁港與十七公里海岸線提供了親海的休閒選擇,讓居民能輕鬆享受大自然。

便捷的生活機能: 隨著城市發展,新竹市的商業設施、醫療資源、交通網絡都日益完善,滿足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種需求。新竹市政府也推出了「新竹市幸福宜居網2.0」,提供更多便利的資訊。

文化特色:歷史與客家的交融

新竹市的文化底蘊深厚,展現了多元的特色:

豐富的歷史古蹟: 新竹擁有許多歷史古蹟,例如東門城、孔廟等,這些古老的建築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軌跡,也為城市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漫步城區,隨處可見傳統與現代建築的交錯,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故事。

濃厚的客家文化: 新竹是台灣客家文化的重要區域之一。在城市中,可以感受到客家人的勤奮與智慧,例如在金山面市場裡,可以找到客家紅糟、福菜等傳統美食。客家文化不僅體現在飲食上,也融入了當地的生活方式與建築風格,例如竹蓮寺旁的日式與閩式建築交錯的黑金町。

多元的在地風貌:

東區:融合了自然綠意(十八尖山、新竹公園)與學術氣氛(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並保有孔廟、東門城等文化古蹟。

北區:作為新竹市的文化與行政樞紐,聚集了市政府、議會、演藝廳、圖書館等,同時也擁有新竹漁港與沿海十七公里生態休閒觀光帶。

香山區:以其廣闊的自然風貌聞名,擁有中華大學、玄奘大學等學府,並以過去遍野花草芬芳而得名「香山」。

總體來說,新竹市不僅是台灣高科技產業的重要基地,更是一個充滿歷史文化氣息、自然環境優美且生活機能完善的城市。無論是尋求職業發展,或是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新竹市都能提供一個理想的選擇。


新竹縣宜居生活


苗栗縣宜居生活



桃園宜居生活系列 01

桃園宜居生活系列 02


新竹宜居生活系列 01

新竹宜居生活系列 02


新竹縣宜居生活系列 01


苗栗縣宜居生活系列 01



生活圈〔桃竹苗〕公共建設概覽

 

〔桃竹苗〕公共建設


桃園公共建設


新竹公共建設


新竹縣公共建設


苗栗縣公共建設



桃園公共建設概覽 01


新竹公共建設概覽


新竹縣公共建設概覽


苗栗縣公共建設概覽

生活圈〔桃竹苗〕旅遊觀光亮點

  

台灣觀光100亮點      https://100spotlights.taiwan.net.tw/

觀光100亮點 主題標籤 > 交通部觀光署



〔桃竹苗〕旅遊觀光亮點

桃竹苗(桃園、新竹、苗栗)地區是台灣北部的熱門觀光區域,融合了自然美景、客家文化、歷史遺跡與現代建設。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薦的旅遊觀光亮點:


桃園 (Taoyuan)

桃園不僅是台灣的國門,也擁有許多獨特的景點:

  • 大溪老街 (Daxi Old Street):充滿歷史風味的老街,兩旁是保存良好的日治時期建築,可以品嚐豆干等當地小吃,感受懷舊氛圍。

  • 小烏來天空步道 (Xiao Wulai Skywalk):位於小烏來風景區內,透明的天空步道懸空於瀑布之上,能俯瞰壯麗的峽谷景色。

  • Xpark 水族館 (Xpark Aquarium):新穎且互動性高的都會型水族館,透過聲光效果營造出沉浸式的海洋世界體驗。

  • 石門水庫 (Shihmen Reservoir):台灣重要的水利工程,周邊風景優美,可騎自行車環湖、欣賞湖光山色,並品嚐水庫活魚料理。

  • 拉拉山巨木區 (Lalashan Giant Trees):擁有台灣珍貴的紅檜和扁柏巨木群,是享受森林浴、親近大自然的絕佳去處。

  • 華泰名品城 (GLORIA OUTLETS):台灣首座美式露天購物村,匯集了眾多國際品牌,是購物愛好者的天堂。

  • 慈湖陵寢及紀念雕塑公園 (Cihu Mausoleum and Memorial Sculpture Park):前總統蔣中正的陵寢所在地,周邊有廣闊的紀念雕塑公園,收藏了許多蔣公銅像。


新竹 (Hsinchu)

新竹以「風城」聞名,同時也是台灣科技重鎮,並保留了豐富的客家文化:

  • 城隍廟 (Hsinchu City God Temple):被譽為台灣位階最高的城隍廟,不僅是重要的信仰中心,廟口周邊更是各式新竹小吃的天堂,如米粉、貢丸等。

  • 內灣老街 (Neiwan Old Street):充滿懷舊風情的老街,保留了日式建築與客家風情,可以搭乘內灣線小火車前往,體驗不同的旅遊樂趣。

  • 綠世界生態農場 (Green World Ecological Farm):結合了自然生態與動物的休閒農場,有多種動物展示區和植物園,適合親子同遊。

  • 十八尖山公園 (Eighteen Peaks Mountain Park):市區內的綠色寶石,擁有豐富的植物生態和完善的步道,是當地居民休閒運動的好地方。

  • 新竹市立動物園 (Hsinchu Zoo):台灣現存最老的動物園之一,經過翻新後以更友善的環境展示動物,適合家庭造訪。

  • 南寮漁港 (Nanliao Fishing Port):新竹的觀光漁港,可以騎乘自行車欣賞17公里海岸線風光,購買新鮮海產,或是欣賞夕陽美景。

  • 六福村主題遊樂園 (Leofoo Village Theme Park):結合了野生動物園和遊樂設施的大型主題樂園,提供多樣化的娛樂體驗。


苗栗 (Miaoli)

苗栗是台灣客家文化的重鎮,以其山水美景、休閒農場和特色小鎮吸引遊客:

  • 三義木雕博物館與舊山線鐵道自行車 (Sanyi Wood Sculpture Museum and Old Mountain Line Rail Bike):三義是台灣的木雕之鄉,木雕博物館展示精湛的木雕藝術。而舊山線鐵道自行車則將廢棄鐵道活化,讓遊客可以騎乘自行車穿梭於山林間,欣賞龍騰斷橋和勝興車站等歷史遺跡。

  • 南庄老街 (Nanzhuang Old Street):充滿客家風情的山城老街,桂花巷、老郵局等地標都別具特色,可以品嚐客家美食,感受小鎮的悠閒。

  • 泰安溫泉 (Tai'an Hot Springs):位於山區的知名溫泉區,提供多種溫泉飯店和度假村,是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 飛牛牧場 (Flying Cow Ranch):以乳牛為主題的休閒農場,可以近距離接觸動物、體驗擠牛奶、餵食等活動,還有大片草原可供休憩。

  • 大湖草莓文化園區 (Dahu Strawberry Cultural Park):大湖是台灣的草莓之鄉,在產季時可以體驗採草莓的樂趣,並品嚐各種草莓製品。

  • 雪霸國家公園 (Shei-Pa National Park):橫跨新竹、苗栗、台中三縣市的高山型國家公園,擁有壯麗的山脈景觀和豐富的生態,是登山健行的熱門地點。

  • 客家圓樓 / 台灣客家文化館 (Hakka Roundhouse / Taiwan Hakka Culture Museum):展示客家文化、歷史與生活的場所,建築外觀獨特,是深入了解客家風情的窗口。


桃竹苗地區的旅遊選擇多元,無論您喜歡自然風光、歷史文化、主題樂園還是在地美食,都能在這裡找到適合自己的亮點!您對哪個地區的景點比較感興趣,想了解更多呢?



生活圈〔桃竹苗〕智慧應用發展

 

桃竹苗(桃園、新竹、苗栗)地區作為台灣科技產業的核心地帶,近年來積極推動智慧應用發展,目標是打造「桃竹竹苗大矽谷」成為世界智慧城市的亮點區域。以下為桃竹苗地區智慧應用發展的概要:


整體發展願景與合作

桃竹苗四縣市已共同簽署「桃竹竹苗大矽谷區域智慧發展倡議」,這標誌著全台首個區域智慧聯盟的啟動。該倡議旨在整合區域交通、醫療、災防、產業等資源,推動跨縣市合作,共同驅動台灣經濟發展,並提升民眾生活品質。此區域以半導體與AI為核心驅動在地產業發展,並將各種產業應用擴展至桃園、新竹和苗栗。


各縣市智慧應用重點

桃園市

桃園市在智慧應用方面表現活躍,並獲得多項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其發展重點包括:

  • 智慧治理: 導入生成式AI人機協作系統於1999市民專線,提升市政服務效率;運用AI科技執法升級,打造「靜桃計畫」以改善環境品質;透過AI與數位孿生技術解決淹水問題,並獲得「智慧救災」與「智慧治理」獎項。

  • 智慧交通: 運用AI影像辨識系統於行人安全防護網、路口未禮讓行人科技執法,並透過車速偵測提醒系統降低事故風險;建置「桃園市道路養護資訊管理平台」,提升道路維護效率。

  • 智慧環境: 運用AI環境污染辨識系統監測空氣品質、工地揚塵與河川污染;AI巡防系統結合改裝排氣管辨識功能,打擊噪音車。

  • 智慧醫療: 大規模系統性地進行早期肺癌AI影像辨識篩檢,已找出多位確診者。

  • 智慧教育: 推動AIGC教育行動方案,運用AI工具輔助學生自主學習與內容創作。

新竹縣市

新竹縣市憑藉其半導體與IC設計的產業優勢,在智慧應用上著重於科技與民生結合,提升行政效率與民眾生活便利性。

  • 智慧治理與便民服務: 引入全國首台AI戶政機器人,減輕業務負擔;推動公立及非營利幼兒園招生線上化;將80項資源與服務整合成「智慧福利系統平台」;啟用數據平台和客語智能客服「皮皮獅」。

  • 智慧交通: 與新竹市、竹科園區管理局合作,針對塞車熱區設置智慧交控中心,透過數據分析與動態號誌控制,有效縮短行車時間;推動竹北自駕公車測試。

  • 智慧農業: 全國首創導入區塊鏈產銷履歷,提升農產品價值與食品安全;結合物聯網監測、農作物專家知識及產量預測,推動智慧農業服務。

  • 智慧觀光: 發展特色體驗旅遊新型態,提供AR/VR沉浸式體驗、觀光導覽整合服務、預約共享共乘服務及電子套票服務。

  • 智慧醫療: 推動遠距醫療服務,減輕偏鄉民眾長途就醫負擔。

苗栗縣

苗栗縣雖以農業與觀光聞名,但在智慧應用上也積極投入,特別在無人機應用方面具有領先地位。

  • 無人機應用: 苗栗縣在無人機產業應用上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廣泛應用於災防、巡檢、觀光、農業等面向,例如利用無人機監測老樹病蟲害、環保局監測營建工地;設有全台第一座遙控無人機術科測驗場地。

  • 智慧治理: 推出科技智慧服務「便民快e通」,提供多項業務申辦;研擬58項智慧科技應用計畫,涵蓋交通、健康、農業、觀光及治理等五大面向。

  • 智慧觀光與產業轉型: 結合產、官、學、研資源,導入智慧生活科技創新應用技術,整合主題觀光產業,發展在地特色智慧觀光應用。


總體而言,桃竹苗地區正透過科技創新、跨縣市合作與資源整合,積極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智慧城市生活圈,旨在提升產業發展動能與民眾生活品質。



生活圈〔桃竹苗〕文化基地能量

  

推動臺灣百大文化基地     行政院-重要政策


六大區域主題

分別為北北基宜「淡蘭新都」、桃竹竹苗「浪漫智城」、中彰投雲「濁水沃土」、嘉嘉南高屏「南國創域」、花東「黑潮原鄉」及連金澎「鯤洋跳島」,期待透過文化路徑、河流等串連臺灣各地不同的地理、生態,未來將以基地為中心,進一步串連當地社區組織、藝文資源、各級學校等,擴增文化基地量能及豐富多元體驗。


浪漫智城


浪漫智城的文化基地能量

「推動臺灣百大文化基地〔桃竹苗〕浪漫智城」是文化部「臺灣百大文化基地」計畫中的一個區域主題,旨在點亮臺灣各地的文化據點。這個計畫將全台分為六大區域,其中「浪漫智城」便是指桃園市、新竹縣市及苗栗縣這個區域。

浪漫智城:桃竹苗的文化魅力

「浪漫智城」這個名稱,巧妙地結合了桃竹苗地區的兩大特色:

  • 浪漫:象徵著客家文化、族群多元性、自然景觀與人文故事所交織出的獨特魅力,例如台三線的浪漫客庄大道。

  • 智城:則呼應了新竹科學園區帶來的科技發展,以及桃園、苗栗近年來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努力。

透過「浪漫智城」這個主題,文化部希望能夠整合桃竹苗地區的文化資源,推動跨部會合作,將這些文化基地打造成:

  • 臺灣的靈魂座標:讓國內外旅客能透過這些據點,深入了解臺灣豐富的風土民情與多元文化。

  • 國家政策實踐的場域:將文化基地與環境教育、食農教育、觀光旅遊等結合,發揮更大的效益。

  • 地方創生的重要推手:透過文化力量帶動地方發展,吸引人才回流,讓在地文化能夠永續經營。

桃竹苗地區的部分入選文化基地

根據文化部公布的資料,桃竹苗地區入選「百大文化基地」的據點包含(但不限於):

桃園市

  • 大溪老茶廠:見證臺灣茶產業發展的歷史場域。

  • 桃園米倉劇場:活化閒置空間,提供藝文展演平台。

  • 源古本舖:結合在地特色與文化體驗的場域。

新竹市

  • 見域工作室:獨立書店,推廣地方文史與閱讀。

  • 或者新州屋:文創聚落,提供多元藝文體驗。

  • 絕版影像館UP Gallery:推廣影像藝術與文化交流。

  • 新竹東門市場:傳統市場的活化與文化再造。

新竹縣

  • 大山北月:結合自然與藝術的休閒空間。

  • 北埔是一座慢漫博物館:以聚落概念推廣在地文化。

  • 姜阿新洋樓:具歷史意義的建築,展示客家文化。

  • 臺紅茶業文化館:傳承臺灣茶產業文化。

  • 蕭如松藝術園區:紀念畫家蕭如松,推廣藝術文化。

苗栗縣

  • 九湖森林休閒農場(銅鑼茶廠):結合茶產業與休閒觀光。

  • 苑裡掀海風:獨立書店,深耕在地文化。

  • 卓也小屋天然手作有限公司:推廣藍染與在地工藝。

  • 農村工藝生活館:展示與傳承農村傳統工藝。

  • 銅鑼窯:推廣陶瓷藝術與在地文化。

這些基地涵蓋了文創、工藝、藝文展演、獨立書店、地方文化館、社區營造、古蹟等多元類型,共同展現桃竹苗地區豐富而獨特的文化風貌。

若您對桃竹苗地區的文化基地有更深入的興趣,建議您可以參考文化部「臺灣文化地圖」網站,上面有更詳細的資訊與遊程規劃!




生活圈〔桃竹苗〕幸福願景藍圖


桃竹苗(桃園、新竹、苗栗)地區的「幸福願景」與「施政藍圖」主要圍繞著區域共好、產業升級、交通優化、智慧城市與宜居環境等面向展開。各縣市在施政上雖有各自的重點,但也積極透過跨縣市合作平台,共同推動區域發展。

桃竹竹苗區域共好:通勤與交通

桃竹竹苗四縣市共同推動的「桃竹竹苗通勤月票」是區域共好政策的重要里程碑。這項月票方案整合了台鐵、YouBike、市區公車、公路客運、國道客運等多元運具,大幅降低了通勤族的交通成本,並鼓勵民眾多加利用大眾運輸,以期達到紓解交通壅塞、減少碳排放的目標。這也體現了透過區域治理平台,共同解決跨縣市交通問題的決心。

桃園市:智慧永續與國際級城市

桃園市的施政藍圖著重於打造宜居、永續發展的現代化城市。主要施政重點包括:

交通與公共安全: 持續推動交通路網建設,完善大眾運輸系統,並強化公共安全。例如,除了機場捷運,也致力於提升公車路線與班次密度,並規劃市府闢建快速道路。

智慧城市建設: 積極推動各項智慧城市應用,提升市政服務效率與品質。

青年教育與就業機會: 投入資源改善校園軟硬體設施,解決學校總量管制問題,並提供更多青年就學與就業機會。

婦幼健康與照護: 完善婦幼健康照護體系,提升社會福利。

空間改造與觀光: 規劃鐵路地下化後的路廊,打造都市綠園道;將海岸線打造成珍珠海岸廊帶,並爭取北橫國家級風景區,活化觀光資源。

產業多元化: 提升產業的智慧性與多元化程度,掌握國際淨零碳排趨勢。


新竹市:安居科技城與幸福日常

新竹市的施政藍圖以「讓幸福成為日常」為目標,致力打造年輕人敢生育、孩子安心就學、長者樂活幸福的「安居科技城」。主要施政方向包含:

基礎建設: 持續推動交通建設,例如慈雲路廊交通改善計畫,以及關埔地區空橋的興建,以紓緩科學園區周邊的交通瓶頸。

宜居永續: 強調城市治理、環境品質、永續建設等面向,致力於打造永續宜居的城市。

教育文化: 投入教育資源,提供學子優質的學習環境。

交通暢行: 積極改善市區交通,提升大眾運輸便利性。

社會福利: 強化各項社會福利政策,照顧市民福祉。

國際交流: 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提升城市能見度。


產業發展: 配合「桃竹苗大矽谷計畫」,積極整備都市及產業發展用地,推動「竹科X計畫」,活化中油油庫並提供建功高中擴校用地。



幸福願景:科技首都‧幸福竹縣

新竹縣以其獨特的「三高城市」特質(出生率高、收入高、學歷高),持續擘劃並推動「科技首都‧幸福竹縣」的願景。

新竹縣的幸福願景,旨在平衡科技發展與生活品質,讓縣民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也能享有高品質的生活。這項願景的實踐,體現在以下幾個關鍵面向:

經濟與就業的領先地位:新竹縣持續在「經濟與就業」指標上表現出色,致力於創造更多高品質的就業機會,吸引人才進駐,並推動產業升級轉型。

高品質的生活與現代化:透過基礎建設的完善、智慧科技的應用,提升縣民的生活便利性與舒適度,打造現代化的城市面貌。

全齡友善的社會福利:特別關注青壯年成家立業、父母及孩童的需求,推動完善的社會福利政策,結合智慧科技的照顧系統,實現「老中青幼通通照顧」的安心幸福城。

施政藍圖:四大主軸齊頭並進

新竹縣政府以「拚經濟、重文教、享福利、樂安居」為四大施政主軸,並響應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將永續發展理念融入各項政策中。

1. 拚經濟:引領產業升級,創造就業機會

科技產業創新:持續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吸引更多創新企業與人才進駐,強化新竹作為台灣科技重鎮的地位。

多元產業發展:除了科技產業,也將支持農業、觀光等多元產業的發展,提升整體經濟的韌性與活力。

改善投資環境:優化招商引資政策,提供更友善的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企業在新竹縣紮根。

2. 重文教:深耕教育沃土,培育未來人才

教育資源挹注:持續投入教育資源,推動科技教育、雙語教育以及十二年國教精緻化,為學齡到青創提供豐沛資源。

數位學習與創新:鼓勵將數位科技融入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作能力,以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

文化藝術推廣:活化地方文化,推動藝文活動與場館建設,豐富縣民的精神生活。

3. 享福利:建構完善社福網,照顧全齡需求

友善托育與育兒:提供多元且優質的托育服務,減輕年輕父母的育兒負擔,鼓勵生育。

長健長照體系:深化長者照護與健康促進,結合智慧科技,打造安心的銀髮生活。

青年參與與發展:重視青年意見,透過青年諮詢委員會等平台,讓年輕世代參與公共事務,為縣政帶來新活力。據統計,青年諮詢委員會已提出多項提案並獲得相關局處採納,顯示青年發聲的影響力。

4. 樂安居:打造宜居環境,提升生活品質

交通建設優化:持續整頓交通問題,改善道路品質,推動智慧交通系統,讓用路民眾暢通無阻。

環境永續發展:加強環境保護,如捍衛安心水源、強化鳳山溪稽查監測等,確保潔淨的生活環境。

智慧城鄉建設:運用智慧科技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如智慧路燈、智慧防災等,打造更安全便捷的居住環境。

展望:持續前行,邁向永續榮景

新竹縣的施政藍圖,是一個動態且持續演進的過程。縣府團隊將秉持「穩健推進、用心回應市民期待」的原則,持續檢討與調整施政方向,以因應社會變遷與縣民需求。未來,新竹縣將持續:

深化青年政策:提升年輕人的競爭力,打造更令年輕人嚮往的城市。

推動智慧化應用:將AI、大數據等新興科技應用於各項縣政服務,提升效率與便利性。

強化跨域合作:與鄰近縣市、中央政府以及民間企業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同推動區域發展。


苗栗縣:慢城創新與永續發展

苗栗縣的施政藍圖則著重於永續發展、觀光推動與在地特色活化。主要施政面向有:

永續發展: 研訂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推動水土資源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育,並推廣永續發展教育,打造安全的、生態的、繁榮的智慧城市。

產業與觀光: 從以農立縣走向觀光科技大縣,積極招商引資,形成科技廊帶。同時,結合青年農創與文創,推動地方創生,打造國際雙慢城。

基礎建設: 強化基礎建設,例如頭份地區的各項建設,包括糧倉修復再利用、市場改建、圖書館與長青學苑新建、公園綠地活化等,並爭取頭份第二交流道以紓解交通壅塞。

社會福利與族群照顧: 完善縣內社福照顧,並重視族群間的均衡發展。

環境保護: 提升環保設施效能,推動淨零碳排政策,打造淨零家園。

總體而言,桃竹苗地區的「幸福願景」與「施政藍圖」展現了各縣市在各自優勢基礎上,透過區域合作,共同面對挑戰並追求全面性發展的企圖心。從交通、產業到生活環境,都希望能為居民打造一個更便捷、更宜居、更具競爭力的生活圈。







生活圈〔桃竹苗〕社會發展故事



桃竹苗(桃園、新竹、苗栗)地區的社會發展故事,是一段充滿族群互動與農工商轉型的精彩歷史。這個區域不僅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更是多元文化交織融合的縮影。

族群融合:多元共榮的社會縮影

桃竹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多族群匯聚之地,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重要族群:

原住民族群: 泰雅族、賽夏族等原住民族是這片土地最早的主人。他們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為這片土地奠定了最初的底蘊。

客家族群: 桃竹苗是台灣客家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被譽為「客家大縣」。客家人早期來台開墾,憑藉著刻苦耐勞的精神,在這片土地上深耕發展,其文化、語言、飲食等都深刻影響著桃竹苗的風貌。

閩南族群: 閩南族群的移入也為桃竹苗地區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元素,尤其在沿海平原地區,閩南語和相關習俗較為常見。

新住民與外籍移工: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與產業發展,來自東南亞等地區的新住民與外籍移工也大量移入桃竹苗,為這個地區帶來了更多元的文化活力與勞動力,進一步豐富了族群的樣貌。

這些不同族群在歷史長河中,透過通婚、文化交流、經濟互動等方式,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融合面貌。儘管偶有摩擦,但更多的是互相理解與包容,共同建構了桃竹苗地區豐富多元的社會文化。


農工商變遷:從農業社會到科技重鎮

桃竹苗地區的經濟發展歷程,可說是一部台灣產業轉型的縮影:

農業時期:傳統農產與客家庄

在早期,桃竹苗地區以農業為主,特別是稻米、茶葉、水果等農產品。廣大的平原和丘陵地提供了豐富的農業資源。客家聚落更是以其勤奮的農耕文化聞名,許多傳統客家庄的形成,都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

工業崛起:輕重工業的發展

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桃竹苗地區開始發展輕工業,例如紡織、食品加工等。隨著台灣經濟起飛,政府推動工業化政策,桃園、新竹、苗栗陸續設立了許多工業區,吸引了大量勞力,重工業如石化、機械等也逐漸在此落腳。桃園更發展成為一個農工商兼具的多元產業結構。

科技新局: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

最具代表性的轉變,莫過於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新竹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與人才匯聚,成為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源地與核心。從半導體、光電到生物科技,新竹科學園區帶動了全球矚目的產業聚落,也將整個桃竹苗地區推向了國際舞台。

桃園近年來也積極發展科技產業,並藉由其地理優勢(國門之都),在物流、航空城等領域持續擴張。苗栗則在傳統產業基礎上,也努力轉型發展觀光與文創產業,為地方經濟注入新動能。

總體而言,桃竹苗地區的社會發展故事,講述了在多元族群共處的基礎上,如何從傳統的農業社會,逐步轉型為以高科技產業為核心,並兼顧傳統產業與服務業的現代化區域。

這段歷程不僅展現了台灣經濟的韌性與活力,更體現了不同文化如何在交流與碰撞中,共同譜寫出獨特的在地篇章。








2025-07-12

園縣市共好高峰會


園縣市共好高峰會

新竹市

第10次園縣市高峰會苗栗登場 竹市提案聚焦智慧治理與環境管理 邱臣遠代理市長:區域共好提升永續競爭力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712 09:42:47) 「園縣市高峰會」第10次會議,今(11)日在苗栗縣馥藝金鬱金香酒店舉行,由苗栗縣長鍾東錦、新竹市代理市長邱臣遠、新竹縣長楊文科、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長胡世民及科學工業園區同業公會理事長李金恭共同主持,針對園區及產業發展、工安管理、區域圖資整合、水環境治理等7項跨域合作提案,凝聚地方共識,共同打造安全、宜居、富有韌性的竹竹苗生活圈,為台灣科技產業與民生發展注入新動能。

邱代理市長表示,今天會議達成許多重要的共識,其中,面對國際經貿局勢與美國關稅挑戰,地方政府與科管局持續攜手合作,協助企業掌握資源、穩定營運、整合創新,對於苗栗縣提出「桃竹竹苗園縣市企業座談會」,藉由實務分享與產業交流,強化供應鏈整合、通路拓展與技術合作一事,市府也將全力支持、積極配合,共同鼓勵在地企業參與,透過區域聯合深化產業韌性,提升國際競爭力,共同迎向全球市場的新挑戰。

鍾東錦縣長表示,高峰會已持續三年,歷年提案多數均已落實並見成效。他也呼籲中央政府進一步加速推動「桃竹苗大矽谷計畫」,促進地方產業發展與就業機會,讓更多優質廠商願意深耕,年輕人得以安心就業、留在家鄉發展。

楊文科縣長指出,此次高峰會中,三縣市與竹科園區就多項具體議題達成共識,也感謝竹科管理局對科學園區周邊道路建設的全力支持,並強調「園區強,地方就強」,期盼中央與地方持續合作、共創雙贏。

新竹市政府為強化產業未來發展,持續積極推動「竹科X二期計畫」。邱代理市長指出,桃竹苗大矽谷計畫及竹科X基地擴建是總統賴清德提出之政見,呼籲行政院正視地方發展需求,將竹市頭前溪沿岸地區都市計畫(竹科X二期計畫)核定為國家重大建設計畫,讓都市計畫審議先行,以加速推動跨頭前溪新闢道路、新竹輕軌及果菜市場遷建等多項重大建設,改善園區周邊交通、民生與產發發展困境,維持國家科技產業競爭力優勢,達成中央與地方雙贏。

邱代理市長說明,針對大型建築工程施工安全問題,竹市已落實圖說複查、施工抽查與即時應變三大措施,將持續與苗栗縣、新竹縣等單位加強技術交流,精進工地安全管理,守護市民生命財產安全,後續也將配合苗栗縣政府辦理經驗分享與工地觀摩,強化區域合作,打造好品質、好安心的建設環境,共同營造更安全、永續的幸福城市。

邱代理市長表示,市府持續升級「新竹市幸福宜居網2.0」,不但有全國首創以地籍測量圖資建置的3D產權模型,並與新竹縣「智慧圖資雲」完成跨縣市圖資共享,苗栗縣也正在積極建置地理資訊圖台,預計今年(114)上線,透過園縣市高峰會,三縣市已達成跨域圖資共享的合作共識,未來將整合土地及建物圖資、實價登錄、預售屋建案、不動產從業人員查詢等資訊,便利民眾一鍵掌握竹竹苗生活圈不動產資訊,提升區域智慧治理效能。

邱代理市長強調,市府非常重視智慧治理及環保永續政策,已在頭前溪、客雅溪及香山灌區設置7處自動水質監測系統,並與新竹縣、竹科管理局合作,進行納管事業氨氮減量協談,建立排放對象清單,希望能從源頭減量,改善客雅溪流域水質,共同守護水域環境,為下一代保留永續發展的自然環境;針對重大公共工程,若出現土質鬆軟或道路坍塌等問題,三縣市的工程單位也將加強交流與資訊共享,以確保工程品質更加完善與安全。

行政處補充,「園縣市高峰會」自112年成立以來,已召開10次會議,累計討論66項合作議題。未來市府也將持續積極參與區域合作平台,強化跨域整合,攜手打造更安全、宜居、繁榮的竹竹苗生活圈。

新聞資料提供:設計規劃科
聯絡人:鄭科長
聯絡電話:03-5216121分機335
關鍵字:園縣市、企業座談會、防災、客雅溪


三縣市首長齊聚「園縣市高峰會」,共同推動地方發展


代理市長邱臣遠將全力支持在地企業,透過區域聯合強化產業韌性


此次高峰會中,三縣市就多項具體議題討論,並達成共識


眾人合影





新竹縣


苗栗縣

「園縣市高峰會」第9次會議新竹市舉行 縣長強調設立實驗高中的迫切性



新竹科學園區

苗栗縣

「園縣市高峰會」竹市舉行 苗栗提3案盼解決教育交通問題


台灣科學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


第7次會議

苗栗縣

園縣市高峰會移師花蓮 竹竹苗縣市首長力挺在地店家



首場「園縣市共好高峰會」112-06-27 

苗栗縣

「園縣市共好高峰會」三義登場 產官學緊密合作打造共榮生活圈

結合苗栗縣、新竹縣、新竹市政府、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及園區科學同業公會組成的交流平台,27日下午在三義西湖渡假村米蘭會議室召開首場「園縣市共好高峰會」,會中針對科學園區周邊交通問題、推動潛在投資廠商的引介與轉介、先導公車計畫及企業提供大專生實習名額等重要議題,集思廣益,期藉科技量能描繪智慧城市發展藍圖,會中建立攜手打造共好共榮生活圈的共識。

 「園縣市共好高峰會」係由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同業公會理事長李金恭發起,今年2月召開籌備會後成立合作平台,訂定每3個月輪流召開1次高峰會,期結合公私部門資源,研擬利多提案並因應問題癥結尋求解決方案。

首次高峰會今天率先在苗栗登場,出席人員有苗栗縣長鍾東錦、新竹縣長楊文科、新竹市長高虹安、科管局局長王永壯及同業公會理事長李金恭;另有縣市政府業務相關局處主管及銅鑼、竹南兩園區廠商代表列席,強化會議的深度與廣度,以發揮更大效益。

 此次高峰會討論事項,包括上次籌備會列管的6項提案,由各相關單位說明目前執行進度;其中有5案已達成預定目標不再列管,僅竹縣提案有關闢駛竹北國道1以東至竹科巡迴巴士提案,尚須做運量評估並協調新竹市政府公車合作,決議繼續列管。另討論新竹市與苗栗縣政府研擬新增的7項合作提案,以及新竹市包括循環經濟等3項臨時動議,由提案單位說明合作內容,廣泛聽取對應機關的意見,以尋求解決或改善良方。

 主辦方的苗栗縣長鍾東錦,歡迎並感謝來賓撥冗出席高峰會。鍾東錦說,感謝李金恭發起高峰會,新竹縣長楊文科與新竹市長高虹安有高瞻遠矚的見解,以及對科技業的鼎力支持,共同促成有助於竹竹苗3縣市和園區發展的交流會議;他希望藉大家齊聚一起的機會,以輕鬆的心情討論議題,充分交流意見,把3縣市和園區有效連結,最終能夠共創更好、更棒的生活圈。

 楊文科與高虹安一致認為,召開這項高峰會確有其必要性,亦有助與會單位交流、互補,更加團結合作且互相支持,如此一來,要推動各單位有關環保、交通、科技、健康及福利等新創或改善事項,更可以化解阻力達到預期目標,共同為園縣市建構一個宜居安定的環境。王永壯與李金恭亦樂見平台強化橫向溝通,加速作業流程,未來會全力配合縣市政府的建議,讓產業永續經營,並營造更優質的職場和生活環境。

 至於新增的7項提案,不少牽涉跨縣市政府及產、學各領域,包括苗栗縣提出的推動潛在投資廠商設廠的引介和轉介,在銅科增設巡迴巴士接駁點,擴大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暨周邊地區特定區計畫,改善竹南園區停車問題,促園區廠商提供相當名額給3縣市大專生工讀或實習,以及新竹市提案的鼓勵瀝青道路工程適量使用廢玻璃再生料,在先導公車計畫中建置公車充電場域。新竹市政府的3項臨時提案,則包括園區及竹竹苗共同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加強職場代謝症候群轉介及凍卵補助等。

 會中均先由提案單位說明細節後,再進行意見交流及討論,多數提案極具建設性與前瞻性,普遍獲得跨縣市首長的鼎力支持,同時也獲科管局和公會承諾盡力配合推動,攜手推動循環經濟、永續產業及交通順暢策略,並兼顧青年就業、職場環境與員工健康等環節。

 另,由於苗北藝文中心為國內首例非六都地方行政法人區域性的專業場館,高峰會主持人鍾東錦在會議結束前,邀請藝文中心的藝術總監林佳瑩簡報場館屬性和營運狀況,希望科技廠商在支持員工休閒舒壓的同時,支持苗北藝文中心的永續經營,科技、藝文相得益彰。林佳瑩指出,苗北適合國內外各類性音樂、戲劇、舞蹈表演及展覽、研習、訓練等多元用途,歡迎新竹縣市、園區有大型展演活動,多加利用並與藝文中心進行館際交流。